黑暗中透出的希望之光——探析《八月之光》中的人性思想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郭爱云[1] 

机构地区:[1]西安财经学院公共外语教学部

出  处:《山花(下半月)》2013年第1期137-138,共2页MOUNTAIN FLOWERS

基  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福克纳研究在美国”(09XJC752002)基金资助成果

摘  要: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在20世纪的美国文坛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其作品深入美国南方腹地,描述美国南方腹地各种族、各阶层人们生活的潮起潮落和悲欢离合,洋溢着一种浓烈的怀旧情绪,因此福克纳被公认为南方文学和“南方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八月之光》是其所创作的篇幅最长的一部小说,也是他最著名且最具争议的小说之一。1932年小说刚一问世就引起评论界的关注,然而,正如著名的福克纳研究学者迈克尔·米尔格特指出的:“《八月之光》尽管是福克纳作品中最常被评论、被用作教材的作品之一,然而对其众多的读者来说,它仍然是最令人困惑的、最难纳入无论是加以理性的思辨或美学的透视的小说之一。

关 键 词:《八月之光》 人性思想 南方文艺复兴 美国作家 美国南方 福克纳 20世纪 怀旧情绪 

分 类 号:I712.074[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