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言、规训与惩罚的角度看《一九八四》中的反抗与毁灭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周延蓉[1] 

机构地区:[1]天津美术学院社科部英语教研室

出  处:《山花(下半月)》2013年第1期151-152,共2页MOUNTAIN FLOWERS

基  金:天津美术学院2011年校级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为天津美术学院2011-43

摘  要: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作为继承英国传统的绝佳社会讽刺,昭示了各种形式的极权主义可能导致的结果。作品总结奥威尔一生对于政治的思考,集虚构、讽刺、现实主义及仿作于一身。作品设想到未来的1984年,世界仅存三个不断改变敌我关系的超级大国。在充满谎言、监控和迫害的大洋国,主人公温斯顿孤独地思考现实、探索真理,企图反对统治者“老大哥”。他落入陷阱,被捕后不堪折磨,背弃理想,屈从于权力意志。身陷由话语权力、监视系统和审讯制度组成的庞大机器,温斯顿被欺骗、禁锢、砸碎,又被塑造成行尸走肉般的驯顺公民,其抗争和毁灭揭示出极权统治的欺骗性和暴力性:统治者用语言控制思想、以规训束缚肉体、借刑罚打垮精神,从而塑造温顺的主体并消除反抗。奥威尔借着“最后一个人”的沦丧表达对人类现状及未来的关怀和忧虑,以唤醒人们珍惜自由、捍卫民主、拒斥极权。

关 键 词:《一九八四》 语言控制 毁灭 反抗 规训 惩罚 极权主义 社会讽刺 

分 类 号:I512.074[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