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被引量:14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李明敏[1] 魏俊吉[1] 王任直[1] 任祖渊[1] 

机构地区:[1]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100730

出  处:《中华医学杂志》2013年第5期397-399,共3页National Medical Journal of China

摘  要: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是颅脑损伤的一种重要形式,1982年Adams等研究证实弥漫性轴索损伤是在颅脑创伤之后即发生的一种原发性损伤,独立于脑肿胀、颅内高压等因素而存在。头部遭受剪切力或加速性外力作用后,脑内不同密度的组织产生不同的位移,造成这些界面处轴索的肿胀断裂,其主要病理改变集中于神经轴索聚集区,如灰白质交界处、胼胝体、脑干、小脑及内囊基底节区,轴缩球的形成是确认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主要依据。弥漫性轴索损伤最突出的临床表现是在没有明确局灶损伤的情况下出现快速的进行性加严的意识障碍。由于缺乏特异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手段,目前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致残率和致死率都很高。本文根据最新的研究进展,综述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发病机制及特异性治疗方面的新进展。

关 键 词:弥漫性轴索损伤 发病机制 治疗方 原发性损伤 ADAMS 颅脑损伤 颅脑创伤 颅内高压 

分 类 号:R651.15[医药卫生—外科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