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哈尔滨工业大学媒体技术与艺术系
出 处:《文艺评论》2013年第5期50-54,共5页Literature and Art Criticism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技术现象学视域下文艺基本理论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2BZW017;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意象与仿像--艺术表意范式的中西对比与当代建构>项目编号:10YJA760059;黑龙江省社科基金<模仿与虚拟的技术现象学研究>项目编号:11D088
摘 要:自2005年胡戈调侃大片《无极》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该片被认为是微电影最早的雏形)在网络上引起一片哗然开始,电影短片成为网络影像传播的新贵。2010由凯迪拉克和中影集团合拍的广告片《一触即发》被称作是中国第一部微电影,这一年也由此被称为中国“微电影元年”。同年由中影集团策划的筷子兄弟拍摄的《老男孩儿》红遍网络,成为微电影的成功范例;而伴随着2011年第一届中国国际微电影节的举办、2012年我国首个微电影基金在北京宣布成立、以及越来越多的知名导演、著名影星的加入,“微电影”已然成为大众草根和影视精英钟情的艺术形式,从非专业的“草根”拍摄,到明星、精英加入的专业化制作,微电影迅速成长为一种别具特色的影像艺术,近几年发展呈幂级增长态势。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