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切除法结合电子染色技术在大肠巨大息肉取检中的临床价值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马瑞军[1] 陈星[1] 汪嵘[1] 侯波[1] 刘丽萍[1] 

机构地区:[1]山西省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太原030012

出  处:《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3年第7期403-404,共2页Chinese Journal of Digestive Endoscopy

摘  要:结肠镜检查发现大肠巨大息肉(≥2cm),尤其对于直径≥5cm者,将面临有多种治疗方法的选择,包括进行内镜下治疗如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或内镜下黏膜分片切除术(EPMR),以及选择外科手术,不同治疗方法的选择关乎患者经济负担及生活质量。而判断息肉的良恶性仍是选择何种治疗方式的关键。目前,对于病变组织常规先活检钳局部点灶取检,通过病理结果来判断息肉性质,最终决定能否内镜切除。但是单纯活检钳局部点灶取检不易取到可能存在的癌变组织,此时我们可以结合人工智能电子染色技术(FICE)和窄带成像技术(NBI)观察息肉表面腺管开口形态及有无畸形毛细血管,对存在或可疑畸形毛细血管的部位,局部切除法得到病理大标本来判断息肉的良恶性,指导临床制定治疗方案。

关 键 词:大肠巨大息肉 临床价值 染色技术 切除法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电子 窄带成像技术 治疗方法 

分 类 号:R735.3[医药卫生—肿瘤]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