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廖百花[1] 张秋实[1] 赵爱萍[1] 刘斌[1]
出 处:《广东医学》2013年第16期2450-2453,共4页Guangdong Medical Journal
基 金:广东省医学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编号:A2011128)
摘 要:目的探讨水通道蛋白1(AQP1)与子宫内膜异位症新生血管形成的相关性。方法 (1)抗新生血管形成:将22只裸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8只、实验组14只。模型对照组和实验组小鼠腹腔内种植入子宫内膜组织块后,分别在组织块周围注射0.1 mL生理盐水和0.1 mL的AQP1-siRNA-Lipo2000。于种植后第15天,动物成模后处死裸鼠,测量腹腔内异位病灶的最大径线及最小径线,计算抑瘤率,并取腹腔内病灶。(2)新生血管的逆转治疗:12只子宫内膜异位模型裸鼠,随机分为对照组4只、研究组8只,分别在异病灶及其周围注射0.1 mL生理盐水和0.1 mL AQP1-siRNA-Lipo2000。治疗后7 d处死,测量腹腔内异位病灶的最大径线及最小径线,计算抑瘤率,并取瘤体。以上两组研究均采用CD34免疫组化检测异位病灶中微血管密度,Western blot对AQP1进行蛋白定量。结果抗新生血管形成实验组及新生血管逆转治疗研究组裸鼠的异位病灶微血管密度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P=0.000),AQP1的蛋白定量也较对照组降低,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4,P=0.012),异位病灶瘤体体积较对照组明显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P=0.012)。结论AQP1的表达降低与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微血管密度的减少相一致,通过siRNA靶向干预后异位病灶瘤体体积减小,推测AQP1是参与子宫内膜异位症新生血管形成的因素之一。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