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张必龙[1] 朱光[1] 陈印[1] 朴学峰[1] 鞠林雪[1] 王浩乾[1]
机构地区:[1]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合肥230009
出 处:《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3年第8期1249-1267,共19页Scientia Sinica(Terrae)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40828001;41072162)资助
摘 要:位于燕山构造带东端的瓦子峪变质核杂岩,其NNE走向的拆离韧性剪切带出现在太古代变质基底与阜新-义县断陷盆地之间,总体呈低角度倾向北西,发育波瓦状褶皱.露头构造、显微构造及石英C组构皆指示剪切带上盘向WNW方向(约285°)剪切变形.变形温度估计结果(550~250℃)表明其起源于中地壳环境,并揭示经历过从深部向浅部的递进变形过程.剪切带北段抬升幅度相对较小,出露低温糜棱岩;中、南段抬升幅度较大,出露较深层次糜棱岩.黑云母与白云母的40Ar/39Ar年龄、岩脉与岩体的锆石U-Pb定年及上叠盆地的年代学资料综合表明,该核杂岩的活动时间为135~100Ma,期间伴随早白垩世石山岩体的同构造侵位.核杂岩西缘后期剥露到地壳浅部时,在晚白垩世又被孙家湾-稍户营子中、高角度脆性正断层切割,最终出露到近地表.该核杂岩形成于早白垩世华北克拉通峰期破坏之中,在区域WNW-ESE向拉伸背景下,以滚动枢纽模式演化,下盘并未出现大规模的塑性流动,不支持下地壳重力垮塌机制.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