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白伟利[1] 刘良敏[1] 孟玉霞[1] 谢卫征[1] 李海洋[1] 马大伟[1] 张树青[1] 崔振修
机构地区:[1]河南安阳市第六人民医院神经康复科,安阳455000
出 处:《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年第4期25-27,共3页Chinese Journal of Practical Nervous Diseases
基 金:安阳市科技公关计划项目;编号:120238
摘 要:目的探讨分水岭脑梗死MRI诊断、TCD微栓子动态监测[1]及临床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头颅MRI-DWI+MRA联合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动态监测微栓子信号,及时发现大血管病变致分水岭脑梗死、不稳定斑块及动脉到动脉栓塞的高危患者。筛选出120例符合动脉到动脉栓塞机制分水岭区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立即启动小剂量尿激酶、波立维、阿托伐他汀、羟乙基淀粉及依达拉奉等药物联合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评估患者预后。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病情进一步加重2例,对照组病情进展者11例,均为7~10d后脑水肿高峰期出现。治疗组治疗前、后NIHSS、ADL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NIHS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间NIHSS、AD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的神经功能缺损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应用MRI-DWI+MRA成像联合TCD动态监测微栓子信号,可及时准确筛选分水岭区脑梗死合并动脉到动脉栓塞的高危患者;采用小剂量尿激酶、波立维、阿托伐他汀、羟乙基淀粉及依达拉奉等药物的联合应用,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降低致残率。
关 键 词:分水岭脑梗死 头颅MRI-DWI+MRA TCD微栓子动态监测
分 类 号:R743.33[医药卫生—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44.143.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