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学阐释的三条路径:意内言外、意内音外、音内言外  被引量:3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刘荣平[1] 

机构地区:[1]厦门大学中文系

出  处:《长江学术》2013年第2期25-32,共8页Yangtze River Academic

基  金:2011年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全闽词"(2011A042)

摘  要:张惠言提出的"意内言外"说,重视词的言外之意,导致词学阐释路径由本事批评转向比附批评。谢章铤不满意"意内言外"说的生硬,提出"意内音外"说、注重词的形式特征,体现了求词意之真的目的性,但不比"意内言外"说更适合去解读词作。况周颐提出的"音内言外"说,重视词的音乐属性,切合中国诗学重视歌唱的传统,却不利于意境的构造。三说有内在的联系和传承,在一定的程度上丰富了中国传统阐释学的内涵,但未超过传统阐释学所达到的高度。

关 键 词:词学 词学批评 意内言外 意内音外 音内言外 

分 类 号:I207.23[文学—中国文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