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2]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出 处:《哲学研究》2013年第9期32-36,共5页Philosophical Research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12BKS035);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编号12JHQ052)资助
摘 要:在马克思的哲学中,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主体性实质上仍未超越“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104页)卢卡奇把历史主体定义为“无产阶级及其阶级意识”的思路,实际上把作为主体性表现的阶级意识提升至与主体等同的地位。这种做法被法兰克福学派尤其是阿多诺哲学进一步强化。阿多诺试图从认识论的角度重新审视以往历史和现实社会所造就的虚假主体性,在全面割断个体主体与社会同一性纽带的基础上实现主体的自我澄明和觉醒,以此开启未来理想社会的可能空间。本文试图通过对阿多诺哲学中唯个体意识主体性生成过程的梳理,分析其社会依赖性关系维度缺失所造就的理论特点及其后果。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