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伍维曦[1]
机构地区:[1]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
出 处:《音乐研究》2013年第5期29-41,共13页Music Research
基 金: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二次青年教师基金项目资助课题(编号121101)之成果
摘 要:在今日,要问何为“音乐”,何为“音乐家”,也许是一个不需思索但又难于回答的问题。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中对于“音乐”和“音乐家”概念的认知和使用,可能体现了完全不同却意味丰富的文化信息与思想观念,并影响着在特定时空环境中人类的音乐活动与其所创造的音乐音响的具体形式。在观察西方音乐的历史进程时,可以发现一个饶有趣味的“常识”:尽管自某一历史时期以降,西方人对于“音乐”和“音乐家”的概念认知具有不同于非西方文化的独特品质——例如包括音乐在内的“美艺术”(BeauxArts,FineArts)概念;赋予音乐以“艺术作品”的性质;赋予“音乐家”以知识分子的身份;等等——但这种在今日看来西方文化语境中所“特有”的、在事实上影响了包括中国在内的非西方文化的音乐观,其实也并非从一开始就有。诸如下列的描述实则代表了现今西方音乐学家对古代和中世纪之交迥异于今日的“音乐”和“音乐家”概念的历时性理解: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