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传播学视野下的豫剧唱腔结构动态变迁  被引量:2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陈文革[1] 

机构地区:[1]平顶山学院音乐系,河南平顶山467000

出  处:《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年第10期200-204,共5页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基  金: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二十世纪豫剧唱腔结构动态研究"(项目编号12YJA760004);平顶山学院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经费项目"文化学视角下河南梆子(豫剧)唱腔变迁研究"(项目编号2012007)成果

摘  要:将语言学方法引入音乐传播学分析,通过共时态分析,认为豫剧唱腔音乐60多年(1900年代至1960年代)的传播中所体现的特征:一是板腔体式;二是山陕梆子声腔。通过历时态分析,认为豫剧唱腔音乐60多年的传播所经历的三次蜕变:裂变→聚变→窑变,是由豫剧音乐传播的三种不同类型所决定的。《朝阳沟》的成功,说明戏曲的成功在于其充分体现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共同形成的共性心理结构,即,一曲多变的"变易",而非单纯追求无度创新的"变异",因为音乐最终是呈现给创造、聆听他的人们。

关 键 词:音乐传播学 豫剧唱腔 动态结构 共时态 历时态 

分 类 号:J60-05[艺术—音乐]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