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颜军[1,2]
机构地区:[1]西南财经大学,成都611130 [2]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
出 处:《理论探索》2013年第6期10-14,共5页Theoretical Exploration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马克思的幸福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11CKS004);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JBK1207047);成都理工大学中青年教学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项目;负责人颜军
摘 要:马克思、恩格斯从人的主体间存在、人的平等性存在以及人的社会性存在三方面论述了个人幸福与社会协同生成的思想,揭示了个人幸福与社会协同生成的三重逻辑,即主体逻辑、道德逻辑和发生逻辑。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任何个人都是在主体间关系中实现价值、获得意义,个人幸福也必然在主体间关系中生成。追求幸福的过程和手段应该符合道德原则,必须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尊重他人追求幸福的权利,把自己置于社会和集体中,把他人和社会的幸福置于自己的幸福信仰中。每个人在确证社会整体幸福的过程中也确证自身幸福,人的幸福不只是个体幸福的孤立生成,而必然是社会幸福的集体体现。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