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气”含义及客观化研究  被引量:5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张玲[1] 申松希[1] 朱世鹏[1] 许咏思[1] 任晓暄[1] 郭盂玮[1] 赵雅芳[1] 李晓泓[1] 嵇波[1] 张露芬[1] 朱江[1] 

机构地区:[1]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针灸生物学三级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针灸特色疗法评价重点研究室,北京100029

出  处:《吉林中医药》2013年第10期1049-1051,共3页Jilin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基  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2012CB518506)

摘  要:得气最早源于《黄帝内经》中的"气至",《内经》中以针刺前后脉象的变化作为客观指标,并始终描述为针刺过程中医者的客观感应。清代后,至现代针灸学定义中多将得气等同于针感,尤以患者的感觉为重。随着中医针灸理论的国际化发展,得气与痛感的区分及其生理机制方面的研究增多。在循证医学研究中,国际上对得气与疗效的关系仍有不同的学术见解,因而其客观化的评价标准及其生物学机制成为重要且亟待研究的学术问题。可从医生和患者两方面综合评价,并结合疗效,探索客观界定得气的标准。

关 键 词:得气 客观化 针灸疗法 气至病所 

分 类 号:R224.1[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