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作品数:53965被引量:146084H指数:87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王琦邢玉瑞王永炎张登本钱超尘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更多>>
发文主题:《伤寒论》中医伤寒论《黄帝内经》《内经》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黄帝内经》所载术语“神”的英译探析
《中国科技术语》2025年第3期62-67,共6页周子钦 惠振 
江苏省中医药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复方通络饮治疗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临床观察”(MS2022043);南京市中医药科技专项“复方通络饮对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疗效及机理研究”(ZYYB202210)。
将中医术语的翻译规范化,是传播与推广中医药文化的重要之举。《黄帝内经》存在许多一词多义的现象,其中关于“神”的记载内涵广博,可分为中医之神和宗教之神。而在中医语境下,“神”这一概念又有广义与狭义之分。鉴于“神”的含义各有...
关键词:《黄帝内经》  中医英译 规范化 
女性生命节律的“七”之数
《中医健康养生》2025年第5期9-10,共2页徐尤佳 陈碧霞 章勤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
关键词:身体盛壮 筋骨坚 七岁 太冲脉盛 女子 
《针灸大成》膈俞穴应用规律探析
《中国民间疗法》2025年第9期22-25,共4页李彩红 王希友 王黎明 王文 张玉蓉 苏涛 
该文通过整理《针灸大成》中关于膈俞穴的文献记载,探讨其定位、刺法灸法、特定穴属性及临床应用规律。膈俞穴的定位与《经络腧穴学》描述一致,可针可灸;组方配伍方面,该穴既可单独应用,也可配伍其他腧穴,且以特定穴为主,尤以五输穴、...
关键词:《针灸大成》 膈俞穴 四花穴 应用规律 
《针灸大成》中后溪穴的应用探讨
《中国民间疗法》2025年第9期26-28,共3页郁宗俊 马鹤鸣 
后溪穴位于手内侧第5掌指关节近端赤白肉际凹陷中,可针可灸。该文基于《针灸大成》记载,结合现代研究结果,梳理总结后溪穴的刺灸要点、临床应用,以期为深化研究与临床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针灸大成》 后溪穴 头面五官疾病 神志疾病 肢体经络疾病 外科疾病 
《黄帝内经》“象”与“象思维”解析
《中医学报》2025年第5期905-910,共6页张维波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原创探索计划项目(82050006)。
“象”是《黄帝内经》的重要概念,代表事物的表象,事物按照物质属性的分类称为物类,按照象的分类称为象类。阴阳和五行是对“象”的两种分类方法和象类符号。《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是阐述阴阳和五行分类的中医象思维专篇。“象”是一...
关键词:“象” “象思维” 《黄帝内经》 阴阳五行 取类比象 取象比类 
基于“九宫八风”时空观探析“秋伤于湿”的内涵及其临床防治
《上海中医药杂志》2025年第5期56-62,共7页王敏 王兴伊 钱伟强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9VJX165)。
古人在对自然和宇宙的探索过程中,形成了时间与空间统一的时空观,《黄帝内经》将这种时空观与人体脏腑和疾病相联系,形成了具有中医特色的时间-空间-脏腑统一的中医时空观,《灵枢·九宫八风》中所体现的时空观便是代表。“秋伤于湿”属...
关键词:秋伤于湿 《黄帝内经》 咳嗽 痿厥 中医药理论 
基于《脾胃论》探讨人体气机升降理论临床应用
《中医学报》2025年第5期965-969,共5页李书成 黄懿 韩呈瑞 翟优 张业 苏玲 孙鸿昌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8220153977);2024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项目(2024GGJS071);第二批河南省特色骨干学科中医学学科建设项目(232102310459);河南省“双一流”创建学科中医学科学研究专项项目(HSRP-DFCTCM-2023-8-45)。
天时规律性引动地下阳气蒸腾土膏上行而养育万物,在自然界形成四季的生长收藏,人体生理亦是如此,肾中元气引动胃脘之阳蒸腾脾运化的水谷精微,以血脉为媒介,透达空窍,完成血气交互,形成人体内的四季。处方原则是扶持中气为主,顺应时气为...
关键词:《脾胃论》 人体气机升降理论 阴阳 气机 四时 升降浮沉理论 
“邪之所在,皆为不足”探析
《中医学报》2025年第5期1000-1004,共5页吴俊哲 蔡卓昊 刘朋 田露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基金项目(GZY-KJS-2021-061);天津市科委基金项目(ZX2021021)。
“邪之所在,皆为不足”首见于《黄帝内经》,该条文不仅有“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理论内涵,并在更高层面上表现了正邪关系变化导致正气“相对不足”“绝对不足”的病理状态对疾病发病的不同影响。“邪之所在,皆为不足”易导致由“上气...
关键词:“邪之所在 皆为不足” 上气不足 中气不足 下气不足 《黄帝内经》 
左心衰竭的中医证候特征探讨
《天津中医药》2025年第5期583-586,共4页郑相颖 王显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2074263)。
探讨左心衰竭主要临床表现及体征的中医证候特征。基于中医传统文献,运用中医学学术思维,对左心衰竭的主要临床表现及体征进行辨证分析。左心衰竭临床可见肺肾气虚证、水饮内停证、肾虚水泛证、元气虚脱证等多种证候。左心衰竭以虚证、...
关键词:左心衰竭 临床表现 体征 中医证候 
宋代伤寒研究方法对伤寒流派形成之影响
《河南中医》2025年第5期649-652,共4页程传浩 吕婧岩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张仲景传承与创新专项项目(GZY-KJS-2022-045-2);河南省中医药文化与管理研究项目(TCM2020025);中华古籍保护计划项目(KJS-ZHYZ-2018-002)。
宋代医家在研究《伤寒论》时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有重订法、增补法、注解法、专题研究法等,重订法是指对《伤寒论》条文重新归纳、整理的研究方法;增补法是指在《伤寒论》原文基础上进行增补的研究方法,包括增补前人经验、个人续作两个方面...
关键词:伤寒研究方法 伤寒学术流派 重订派 增补派 注解派 证候派 经方派 宋代 《伤寒论》 张仲景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