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马利清[1]
出 处:《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137-143,共7页Journ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摘 要:汉代,南匈奴聚居在黄河中上游地区包括内蒙古、山西、陕西、青海等地。内蒙古中南部曾经是匈奴人活动的主要范围,头曼单于、冒顿单于一度在此建立幕南王庭,虽屡被蒙恬和汉武帝击退北返,但两汉时期匈奴人在此的活动并未绝迹。武帝时期浑邪王降汉,元帝时期呼韩邪单于南下称臣,到东汉建武四十八年日逐王比率领南匈奴附汉,这里一直是中原王朝安置匈奴降人的核心地带。特别是南匈奴因长期与汉人混居杂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自上而下的集体汉化进程之快几乎从考古学文化特征上无法辨认。在黄河中上游地区发现的汉墓中有一些是我们尚未辨认出的早期匈奴降人或南匈奴墓葬。包头张龙圪旦一号墓的墓葬结构、形态、随葬品几乎完全汉化,但在殉牲、头向北等丧葬习俗和喜用动物纹饰装饰品、马具、披发胡俑和肩部带波浪纹的实用陶器、较多骨器、金银器等随葬品特征上尚较多保留了匈奴传统文化的痕迹,据此可以从已发掘的学界认定的汉墓当中辨别出一些可能属于汉化的匈奴降人包括南匈奴人的墓葬。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