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记忆的伦理学向度——对记忆危机的本土化再思考  被引量:6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赵静蓉[1] 

机构地区:[1]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510632

出  处:《探索与争鸣》2013年第12期77-81,共5页Exploration and Free Views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后现代理论语境中的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09CZW009);暨南大学科研培育与创新基金项目"当代文学理论研究的范式危机与转型"(12JNYH007)

摘  要:记忆危机最基本的表征就是记忆失真。在当下中国的社会语境中,基于记忆失真意义上的记忆危机,根源于一种民族性的集体无意识,即以"价值"取代"认知",以"记忆的善"取代"记忆的真",以"记忆的伦理学向度"遮蔽"记忆的科学向度"。中国记忆的伦理学向度是逐步形成的,它源自于对记忆的情感期待或意愿性选择,反映了记忆之私域与公域之间的复杂关系,体现了记忆的政治功能。记忆研究在当下中国仍然处于不成熟的状态。

关 键 词:记忆 真实性 伦理学 记忆危机 

分 类 号:B82-05[哲学宗教—伦理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