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第二军医大学微生物学教研室,上海市医学生物防护重点实验室,上海市200433
出 处:《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2013年第6期111-114,共4页Chines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Electronic Edition)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30900066;81171564);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资助(No.B901)
摘 要: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属于黄病毒科、肝病毒属,是有包膜的单正链RNA病毒,其包膜糖蛋白E1、E2均位于病毒颗粒外表面,主要参与子代病毒颗粒的形成(如组装)及病毒新一轮感染(如细胞黏附、受体结合以及膜融合等过程)。目前研究认为,有包膜病毒均通过一个共同机制--膜融合将自身基因组输送至靶细胞,然后进行复制、转录与翻译、子代病毒组装与释放。经受体结合[如Ⅰ型人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1)]、pH改变[如流感病毒、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和塞姆利基森林病毒(Semliki forest virus,SFV)]或二者兼具(如鸟类肉瘤病毒、白血病病毒)的方式,与细胞膜或内体(endosome)膜发生融合[1]。本文将对近年来HCV E1、E2所介导的膜融合研究作一综述。
关 键 词:丙型肝炎病毒 病毒融合 IMMUNODEFICIENCY 融合机制 包膜糖蛋白E1 Ⅰ型人免疫缺陷病毒 正链RNA病毒 白及
分 类 号:R373[医药卫生—病原生物学]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