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刘海洲[1]
出 处:《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63-66,共4页Journal of Shangqiu Normal University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0世纪40年代左翼文学创作研究"(编号:12BZW087);四川郭沫若研究中心2012年度重点项目"郭沫若文学创作的政治文化阐释"(编号:GY12A02);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规划项目"20世纪中国政治文化中的郭沫若"(编号:2013-GH-575);商丘师范学院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20世纪中国政治文化中的郭沫若"(编号2013GGJS01)
摘 要:建国后,由于时代氛围和自身角色的转变,郭沫若创作了大量歌颂新中国的诗歌,表达了广大人民的共同心声,成为国家话语的主旋律。随着国家政策的"左倾"和文艺界的一系列思想批判运动,郭沫若的诗歌创作观念发生变化,时代颂歌从真挚的政治抒情诗转变为政治打油诗。郭沫若新中国成立后诗歌创作的大滑坡,有着复杂的时代和自我因素。其新中国成立后的诗歌创作反映了当时作家的政治心态,也折射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文学的困境。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