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话语

作品数:313被引量:1008H指数:14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陈汝东毛巧晖文秋芳丁亚平王飞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传媒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国家话语新媒介生产与传播的影响因素、问题成因及解决路径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5年第1期44-56,共13页樊小玲 刘永厚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明清时期西人汉语教材中国知识传播研究”(24BXW027)。
媒介技术的发展制约和塑造着国家话语的传播模态及话语互动方式。新媒介为国家话语的国内外传播带来了更多新的可能性,但由此产生的“众声喧哗”语境与“蒲公英效应”也使国家话语的生产和传播面临着巨大挑战。在国家话语生产与传播的...
关键词:国家话语 新媒介 传播 影响因素 提升路径 
“国风”到“国潮”:京剧视觉元素在游戏中的嬗变--以“刀马旦”为例
《中国京剧》2025年第1期104-106,共3页林潇 
在当代,“国风”概念从专业走向大众定义,获得广泛传播。同时,“国潮”概念经商业、网民和学界努力实现转化,获官方支持成国家话语,促进了社会要素互动。它实现了传统文化与创新、文化与科技的相互赋能,为其他产业提供了模式,成为整合...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国家话语 文化自信 文化与科技 国风 视觉元素 关键概念 全球化 
新时代国家形象的“自塑”“他塑”与“共塑”——以《下一站出口》为例
《东方艺术》2024年第6期4-11,共8页陈虹 姜常鹏 
国家形象作为文化软实力和符号表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有着关键作用。学者管文虎提出,“国家形象是一个综合体,它是国家的外部公众和内部公众对国家本身、国家行为、国家各项活动及其成果所给予的总的评价和认定...
关键词:外部公众 文化软实力 国家话语 传播效能 自我认知 主流媒体 国际话语权 符号表意 
美国香会演讲中WE关系身份的元语用研究
《中国语言战略》2024年第2期113-123,共11页卓丽 
教育部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美国家话语元语用立场的对比研究(2013—2023)”(23YJC740099)。
英语中的WE具有构建亲密关系身份、拉近距离增进群体凝聚力的语用功能。本研究借用国家话语元语用立场分析框架的立场定位,对美国香格里拉对话峰会的演讲语料(2014—2023)中WE所构建的群体关系身份进行考察,揭示WE作为元语用策略如何参...
关键词:WE 关系身份 国家话语 香格里拉对话峰会 
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三重维度
《党的生活(河南)》2024年第22期25-26,共2页 赵艺扬 
2024年度全国党校(行政学院)系统社科规划课题“数智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河南实践研究”(2024DXXTZC013);2024年度中共河南省委党校校级专项课题“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中华文明创新性传播的河南实践研究”;2023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年度项目“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河南文化对外传播的路径与对策研究”(2023CXW025)阶段性成果。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华文化是国家话语对外传播的精神基因和价值标识,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关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领域的论述与思考,为优化我国当前的国际传播工作提供了思想指引。因此,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系统阐释其中...
关键词:国家话语 对外传播 中华文化传播 实践路径 国际传播体系 三重维度 习近平文化思想 文化国际传播 
《国家话语与民间文学的理论建构(1949—1966)》
《民间文化论坛》2024年第5期F0002-F0002,共1页张歆 
1949—1966年,民间文学被纳入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进程,成为文学领域接驳、实践国家话语的重要场域。毛巧晖所著《国家话语与民间文学的理论建构(1949—1966)》通过回溯1949—1966年民间文学知识生产场域,引入“国家话语”,分析与阐释这...
关键词:少数民族民间文学 国家话语 民族国家建构 文学理论建设 社会主义新文艺 理论演进 学术史 理论建构 
涉外法治的理论促动
《中国海商法研究》2024年第3期3-18,共16页何志鹏 
2022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专项项目“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与涉外法治研究”(2022JZDZ005)。
涉外法治不仅仅是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实践领域的工作任务,它同样也是学术界的重要课题。良好的涉外法治理论解释有助于将涉外法治工作中的具体要求思考清楚、论述透彻。理论界的高水平总结归纳、分析论证不仅有助于人们对于涉外...
关键词:涉外法治 理论研究 认知升级 法治实践 国家话语 人才培养 
国家话语的复调——再论郁达夫《沉沦》结局
《文教资料》2024年第14期14-17,共4页潘俊杰 
《沉沦》中国家话语的复调,表现为“国家”的矛盾与复义。在“他”与国家的情感链接中,国家既是弱国子民身份的伤痕施予者,又是给以安慰的“大地之母”。而作为“他”自我指涉的对象,国家既是“他”寄托复仇遗志的历史主体,又是“他”...
关键词:郁达夫《沉沦》 国家话语 复调 
文化多元、国家话语与身份重构:“一带一路”视域下中国电影国家形象传播策略探究被引量:1
《视听》2024年第7期6-10,共5页陈秋雷 
2023年度黑龙江外国语学院校级课程思政团队建设项目“中外新闻传播史”和2023年度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方法改革专项课题“PBL教学法在新媒介技术类课程中的应用与实践”(项目编号:2023JF008)的部分研究成果。
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艺术形态,电影在传播渠道、传播内容、艺术表达方式等方面起着纽带的作用,对塑造好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有着一定的效果。“一带一路”倡议自2013年提出以来,深刻影响了中国电影的创作与生产。在...
关键词:“一带一路” 文化多元 国家话语 身份重构 国家形象 国际传播 
中国生态文明话语中的概念隐喻及其功能研究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2期75-82,共8页杜永欣 陈汝东 
生态文明话语是新时代中国国家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主流话语表达。基于概念隐喻理论对中国国家领导人生态文明话语表达的分析发现,借助于隐喻的话语表达机制,中国以“重返自然”的现代性反思,建构了中国...
关键词:生态文明 概念隐喻 话语建构 国家话语 环境治理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