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吴育晶[1] 黄琼[1] 陈文生[1] 戴杏[1] 魏伟[1]
机构地区:[1]安徽医科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抗炎免疫药物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合肥230032
出 处:《生理科学进展》2014年第1期37-41,共5页Progress in Physiological Sciences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173075,81330081);高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20123420110003,20113420120006)资助课题
摘 要:自从1965年首次发现免疫球蛋白D(immunoglobulin D,IgD)以来,IgD一直是最为神秘的抗体家族成员。从鱼类到人类进化发展中,IgD一直保留并发挥重要的免疫学功能。IgD在免疫系统中兼具受体和配体的双重身份:作为膜受体,在B细胞早期发育中IgD可在IgM缺失时替代IgM的功能;在炎症和免疫平衡的监测中,IgD起到调节免疫应答和维持免疫系统平衡的作用;作为配体的IgD可以通过与其受体(IgD receptor,IgD-R)结合并激活下游信号通路,介导T细胞的活化及T、B细胞的相互作用。本文就IgD的生成过程、IgD与IgD-R的生理功能、相关的信号通路及以IgD/IgD-R为靶点的药物治疗前景等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48.202.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