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江苏苏州215123 [2]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苏州215123 [3]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200433
出 处:《社会科学战线》2014年第3期156-164,共9页Social Science Front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3AZD018);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2011ZDAXM014);复旦大学陈树渠比较政治发展研究中心跨学科学术工作坊基金项目(CCPDS-FudanNDKT13039)
摘 要:在现实政治表达渠道不畅与虚拟参与成本较低的联合作用下,网络成为公民实现公共参与的现实选择,而网络公共参与在改进参与条件的同时,其"事件性"参与特征所形成的"爆炸性"增量对网络社会运行形成了相当的压力。因此,网络社会的稳定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对"爆炸性"参与的有效调节,而调节的有效性则以对网络公共参与群体的行为模式的了解为基础。与现实社会不同的是,网络社会参与最明显的两个特征在于参与的匿名性和广泛性,前者导致网民因缺少现实社会中的规则约束而倾向于忽视责任,在此基础上参与者的道德理性就显得格外重要,而后者的价值在于保证事件的影响范围及其关涉群体与现实社会有较强的同构性和代表性。基于此二者特征,网络公共参与群体的行为模式可大致划分为高理性低关联、高理性高关联、低理性低关联、低理性高关联四类。作为参与行为的目标,理性化将是网络公共参与的最终发展方向,只不过是在事件高相关还是事件非相关的不同情况下,在文化应对与制度应对问题上有所侧重而已。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