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黄杰[1]
出 处:《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110-115,共6页Journal of Hubei Minzu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基 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项目编号:09YJC720040)
摘 要:本文从"因果关系"范畴入手,对与其密切相关的以下问题加以分析:第一、"因果关系"在康德批判唯心主义哲学中是如何提出的,对此问题,本文对康德的形式判断表、范畴表及真理表的内在联系给以说明,给出"因果关系"在三个表中的地位;第二、康德是如何对它进行论证的,对此问题,本文主要借鉴英国哲学专家威廉·斯密在《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解义》一书中的说法;第三、对康德批判哲学中的"因果关系"的分析学习中牵连的问题的讨论,如"主体与客体关系"、"现象和物自体"的区分等,这就必须放到批判哲学的大背景下,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个过程虽艰难但必将受益匪浅;第四、康德在三大批判中对于"因果关系"都有过说明,但角度各异,本文也将力求能把"因果关系"在各个批判中的形态给以大致的说明;这也在某种意义上表达了康德的特殊的形而上学立场。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