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王洪亮[1]
机构地区:[1]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
出 处:《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167-168,共2页Modern Communication(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摘 要:今天大众获取影像的渠道越来越广泛、快捷,图形、图像处理和传播的技术门槛也越来越低,以往看起来高端大气的摄影、摄像等视觉艺术形式已成为大众记录和反映社会文化生活的常态.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指出“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一种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这一变革的根源与其说是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电影和电视,不如说是人们在十九世纪中叶开始经历的那种地理和社会的流动以及应运而生的一种新美学”①.丹尼尔·贝尔对于视觉文化的阐释是针对于20世纪70年代繁荣的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而言的,而我们看到今天的《纽约时报》《时代》等传统印刷媒体已深陷传播窘境,并且纷纷开始转向同移动终端应用技术的结合,让报刊、杂志也可以动起来、有声音;广播频道也开通微博、微信的互动平台,以便留住正在大量流失的受众.媒体的虚拟现实体验技术、交互设计、微信、Facebook、Instagram等社交媒体的日新月异,在不断丰富大众社会文化生活的同时,也让人们沟通、了解事物和认知社会的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大众在社会关系和心理层面的变化使得当下的视觉文化具有更多、更新的传播特征和文化意义.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