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性的凸显与公共性的缺失:新民歌创作的反思  被引量:1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吴雪梅[1] 

机构地区:[1]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重庆400715

出  处:《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69-72,共4页Journal of Kashgar Teachers College

基  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中国新诗的"公共性"问题研究">(13XJA751007)阶段性成果。项目负责人:向天渊

摘  要:1958年的新民歌运动时至今日仍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它出现的原因是纷繁复杂的。但是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大跃进运动的影响,领导人的提倡以及文艺界和各个下级部门的积极组织。这些无一不使得新民歌创作呈现"去个性化"的面貌。在绝大部分类似的作品中我们看不到现实真相,感受不到人间冷暖。这样的诗歌只是政治意志下的大合唱,其缺乏的恰恰是诗歌的灵魂——真情实感和个体的生命体验,这样的诗歌使得其公众性得以凸显而公共性却相对缺乏。

关 键 词:新民歌 公众性 公共性 

分 类 号:I206.7[文学—中国文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