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西安石油大学心理研究所,西安中国710065
出 处:《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年第3期460-463,共4页China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
基 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编号:09JDSZK057);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11N060);陕西省高教工委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项目(编号:11JG017)
摘 要:宽恕见于哲学、宗教、伦理、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多学科研究。宽恕在心理学上是受害者原谅施害者罪过和撤销怨恨报复的心理过程。宽恕涉及受害者与施害者之间的3种方式:受害者宽恕施害者、宽恕自己的过错、施害者寻求受害者宽恕。宽恕受多种因素影响:宜人性人格特质的人容易实施宽恕;深度共情会促使对施害者的仇恨报复动机转化为寻求和谐的积极动机;积极归因可以改变受害者把受害的原因外归于情景所致和内归于施害者无意所为时即产生宽恕;价值观中的利他主义注重宽恕他人,而个人主义则看中宽恕自己。宽恕作为一种心理资本,能够给人际关系产生和谐效应、给个体带来心身健康效应和给组织冲突产生和解效应。宽恕是对伤害的一种积极心理品质和心理资本,可以提供积极心理学手段来开发和提升,以便为社会和组织带来更大的心理资产效益。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