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学诚
出 处:《法音》2014年第4期45-52,共8页The Voice of Dharma
摘 要:受戒、学戒、持戒是每位比丘都会遇到的重要课题,如何做好,对一位比丘的成长关系重大。《弥沙塞羯磨本》中有言:“《戒经》云:戒为净身,定为净心,慧清烦恼。若无明慧,烦恼不除;若无正定,明慧不发:若无禁戒。正定不成也。”佛制五年学律。但其实古来很多祖师学律、持律不止五年,僧传中有史可见者比比皆是。即便学律多年,如何持好戒依然是一个常学常新的课题,如慧休法师“理可虚求,事难通会”(《续高僧传》卷第十五)的感叹并非没有缘由。因为学戒、持戒是一个综合、系统、长久的过程,必须明了各种相关的问题,并善巧、妥当地处理好,这样才能在持戒的道路上比较顺利。总体来讲,持戒涉及对内调伏烦恼和对外观照境界两方面。要想如理地观照好外境就需要学习戒相,同时要培养对缘起的观照力。而调伏烦恼须以戒体为推动力,运用正知见来调伏。戒体的长养,则以发心为根本,以念力为保障。正知见又可分为正见和正思维。下面就发心、念力、正见、正思维、戒相、观照力等几个方面略谈持戒所需的因缘及新戒比丘如何习学戒法。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