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周兴陆[1]
机构地区:[1]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
出 处:《文艺研究》2018年第12期74-82,共9页Literature & Art Studies
基 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0世纪传统诗学批评文献整理与理论研究"(批准号:16JJD750011)成果
摘 要: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社会动荡、战乱频仍,关于战争的各种观念、各派势力的宣传竞相登场,展开角逐,现代杜诗学就参与了这场舆论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衰败景象促使梁启超重新思考中西文化问题,发表《情圣杜甫》的讲演;20年代国内军阀混战,激起"非战运动","非战"思想也贯彻在当时的杜诗研究中。"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战争性质发生变化,不同的政治势力持有不同的战争观,并影响到各派学者的杜诗学研究。重庆国民政府、汪伪政权、延安文艺界和各地倾向于中国共产党并受其影响的学者,从各自政治立场、战争观念出发,对杜甫战争诗作出不同的评释。回顾这段学术史时,不能笼统地看待杜甫"非战"说,而要进一步探究言说者的政治立场、思想动机和社会效果,作出具体的剖析。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8.117.8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