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刘俊[1,2] 张浩 徐鹿平 沈玉钰 谢琦 浒刘 周俊 王清清 俞清江
机构地区:[1]蚌埠医学院,安徽蚌埠233000 [2]嘉兴市第一医院肝胆胰外科 [3]嘉兴市第二医院肝胆胰外科
出 处:《中华胰腺病杂志》2018年第3期200-202,共3页Chinese Journal of Pancreatology
摘 要:1982年日本学者Ohhashi等首先报道了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IPMN为起源于主胰管或分支胰管的上皮性肿瘤,可产生黏液导致胰管扩张。根据受累胰管的部位分为主胰管型、分支胰管型及混合型;根据肿瘤恶性程度分为低度、中度、高度异型增生及浸润性癌。有研究指出,肿瘤大小、主胰管直径、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Ki67指数等与IPMN的良恶性有关。IPMN的恶性率为25.2%~46.5%。鉴于良恶性IPMN的治疗原则及预后均不相同,术前良恶性的评估对IPMN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分析34例IPMN的生物学特征及恶性危险因素,寻找术前预测IPMN良恶性及术后预测患者预后的指标,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关 键 词: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 临床病理特征 NEOPLASM 肿瘤恶性程度 血清肿瘤标志物 高度异型增生 治疗原则 术前预测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