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陆点碰撞与超高压变质作用  被引量:18

On Continent-Continent Point-Collision and Ultrahigh-Pressure Metamorphism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董树文[1] 武红岭[2] 刘晓春[2] 薛怀民[2] 

机构地区:[1]中国地质科学院,北京100037 [2]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

出  处:《地质学报》2002年第2期163-172,共10页Acta Geologica Sinica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19972064);国土资源部"九五"重大地质基础研究项目(编号9501102-3)

摘  要:迄今为止,非撞击型超高压变质作用均发生在陆陆碰-撞造山带,这在东半球许多地点已被证实。超高压变质岩石以含柯石英和金刚石包体的榴辉岩和榴辉岩相变质岩石为代表,形成的温压环境为650~800℃,2.6~3.5 GPa。研究证明大多数超高压岩石原岩是陆壳火山—沉积岩系,因此推断大陆深俯冲作用曾经发生。而超高压岩石现今又出露地表或浅表,意味着它们又从深部折返至地表。陆壳岩石深俯冲和折返机制已成为大陆动力学研究的热点,但认识莫衷一是。争论的焦点是陆壳俯冲的深度到底多大可以形成超高压岩石?是什么机制使其发生深俯冲而又折返到浅表?本文通过世界上出露规模最大的超高压变质带——大别山碰撞过程的动力学分析,探讨非规则边界的碰撞引起的构造附加压力对超高压岩石形成的影响作用。模拟计算表明,大陆板块的早期碰撞,会引起碰撞附近的局部应力集中现象(平均压力较周围增大了5~9倍),构造压力在超高压中所占的比例约为20%~35%。由此推测,大别山高压—超高压岩石形成深度可能为 65~80 km。为此本文提出超高压岩石新成因模式——大陆点碰撞模式。这种模式符合力学基本原理,也符合地质记录和地质过程;可以解释为什么超高压岩石并非沿碰撞造山带全线存在,而是出现某些特定部位。本文提出喜马拉雅山碰撞?

关 键 词:陆-陆点碰撞 超高压变质作用 大别山 喜马拉雅碰撞带 力学分析 

分 类 号:P542[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