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舍生取义”看儒家传统道德思维的实践困境及其破解之尝试  被引量:1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刘传广[1] 

机构地区:[1]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出  处:《伦理学研究》2014年第4期25-30,共6页Studies in Ethics

摘  要:儒家的重义轻利甚至舍生取义,并非主观上要把义与利分离甚至对立起来,而是说面对义与利客观上的冲突,人应该怎么办。舍利取义以至舍生取义当然是可能的,但实际上真正做到这一点的只是少数君子。为此,儒家一方面非常重视人的德性修炼工夫,另一方面则着眼于个人德性与政治权力的结合,以实现少数精英的"德性之治",但其实践效果却不如人意。就义利关系而言,舍利取义还是见利忘义,属于个人的德性;义与利可以得兼还是不可得兼,则主要取决于社会的体制。道德实践困境的破解,有赖于德性与德制的互动。而现代"德制之治"的实现,既有赖于古老的君子化身为现代的积极公民,也有赖于古老的小人起码能够成为保守其道德底线的消极公民。

关 键 词:舍生取义 实践困境 德性之治 德制之治 

分 类 号:B82-02[哲学宗教—伦理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