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任春霞[1] 丁子清[1] 于海蛟[1] 林崇韬[1]
机构地区:[1]吉林大学口腔医学院牙周病科,吉林长春130021
出 处:《口腔医学研究》2014年第8期797-800,共4页Journal of Oral Science Research
基 金:吉林省科学技术厅基金资助课题(201115105)
摘 要:长期以来,细菌感染一直被认为是导致牙周炎的主要因素。牙周致病菌的多种毒力因子可直接参与牙周组织的破坏,并通过其自身携带或释放的病原体相关模式分子(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PAMPs)如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肽聚糖、细菌DNA等作用于宿主细胞的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PRRs),激活先天免疫系统,诱发组织局部炎性细胞浸润、炎症因子释放,导致牙周炎的发生。然而,新近研究表明,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也参与了牙周炎的发生、发展过程。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8.117.24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