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郝立杰[1,2]
机构地区:[1]南京大学哲学系,江苏南京210023 [2]南京邮电大学人事处
出 处:《电化教育研究》2014年第10期36-41,共6页E-education Research
基 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委托项目"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13WTB004);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环境正义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14SJD099);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信息化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提升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3SJB710021)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互联网已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网络交往已成为大学生交往的主要阵地和重要形态,这一交往颠覆了传统的"主体—客体"的单向度的交往形式,取而代之以"主体—客体—主体"为特征的"身体不在场"的中介交往模式,具有更加自由、快捷和便利的特点。网络在给大学生交往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造成大学生价值观的遮蔽和主体性的缺失,网络交往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亦成为大学生"成长中的烦恼"。因此,对网络交往在大学生交往中的积极和消极作用进行揭示,并结合相关理论对其进行引导和调适,构建"鼠标下的德性"则显得尤为必要。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