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地理理论视域下地区差距的形成机制及政策启示  被引量:13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付金存[1] 赵洪宝[2] 李豫新[3] 

机构地区:[1]东北财经大学产业组织与企业组织研究中心 [2]山东理工大学商学院 [3]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出  处:《经济体制改革》2014年第5期43-47,共5页Reform of Economic System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新疆南北疆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研究"(10AJL010)

摘  要: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生产要素跨区域调动未能有效缩小中国地区差距,因此,需要重新探视地区差距的形成机制。在新经济地理学框架下,地区差距源于本地市场效应和生活成本效应作用下人口与产业集聚的空间偏离。这一机制揭示出"第一自然"差异是中国地区差距形成的根本原因,"第二自然"差异则进一步强化了地区差距。未来政策的调整应转变传统的协调发展观,细化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对口帮扶机制,制定偏向于落后地区的优惠政策,构建梯度化的政策体系,最终实现区域间竞争式发展。

关 键 词:新经济地理 循环累积因果机制 空间集聚 区域协调发展 

分 类 号:F127.8[经济管理—世界经济]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