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中国药科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南京210009
出 处:《中国医药生物技术》2014年第5期365-368,共4页Chinese Medicinal Biotechnology
摘 要:万古霉素(vancomycin)是用于治疗由革兰阳性菌引起的严重感染疾病的抗生素。万古霉素能够与肽聚糖合成前体 lipoII中的 D-Ala-D-Ala末端结合,从而抑制转肽反应来阻断高分子肽聚糖的合成,造成细菌因细胞壁缺陷破裂而死亡[1]。自1986年首次分离得到具有万古霉素抗性的肠球菌菌株后,万古霉素抗性在肠球菌属中广泛传播。目前关于万古霉素耐药基因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990年,发现 vanA 基因能诱导生成相应的抗性蛋白 vanA,其具有 D-Ala-D-Lac连接酶活性。而后又陆续发现了vanH和vanX 等基因,且细胞壁合成途径的改变需要有 vanH、vanA、vanX 等基因的参与[2]。截止目前,有多种万古霉素耐药基因已被发现并鉴定了部分耐药基因在基因簇中的位置和编码产物,汇总于表1。针对万古霉素的耐药越来越普遍的现象,如何增强万古霉素的抗菌活性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以纳米颗粒装载万古霉素的给药方式显示出了巨大的优势[3]。本文将就最近几年有关万古霉素耐药基因的研究以及提高其抗菌活性的研究进行综述。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45.5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