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江苏苏州215000
出 处:《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年第18期2506-2509,共4页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aboratory Medicine
摘 要:肺癌是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肺癌已成为男性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占第1位的肿瘤,在所有癌症致死病例中,23%由肺癌引起[1]。 肺癌的预后与诊断时的临床分期密切相关:0期肺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Ⅰ期为60%,Ⅱ~Ⅳ期患者则从40%下降至5%以下。肺癌早期多无特异临床症状,难以被 察觉,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处于疾病的晚期,失去了最佳治疗时期,出现症状而就诊的患者中80%已为Ⅲ、Ⅳ期而失去手术的机会[2]。因此肺癌的早期诊断至关重要。目前应用于临床的肺癌的诊断方法如X射线、CT、PET 等影像学方法缺乏特异性,只能作为辅助诊断指标,细胞学、组织病理学方法虽然可确诊,但取材难度大,无法用于大规模的人群筛查,一些常用的血清肿瘤标志物(如癌胚抗原、糖类抗原、细胞角蛋白、酶类等)灵敏度和特异度不够理想,诊断价值有限,因此寻找新的具有早期诊断价值的肺癌标志物成为癌症早期诊断的突破点。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