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写作的“适中”之美——兼评白居易和李贺的诗歌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刘福智[1] 闫莉[1] 

机构地区:[1]商丘学院

出  处:《写作》2014年第10期47-48,共2页Writing

摘  要:人们总是不喜欢走向极端的东西。明朗走向极端就成为直露,所谓直露,其典型例证就是20世纪50年代那种浅水平沙式的"大白话"诗,一眼见底,一览无余。如今已经无人问津,因为大白话不是诗。另一方面,含蓄走向极端则成为晦涩,其典型例证就是20世纪80年代那种深渊巨洞式的笔者取名为所谓"苦役诗"的所谓诗歌,观之一团漆黑,思之一无所得,不仅读者读不懂,而且诗人读不懂,

关 键 词:诗歌写作 20世纪80年代 白居易 李贺 50年代 白话 例证 晦涩 

分 类 号:I207.22[文学—中国文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