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福智

作品数:70被引量:20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更多>>
发文主题:诗歌杂文艺术《三国演义》诗歌创作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艺术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发文期刊:《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写作(中)》《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诗歌的“中”之美
《河南农业》2019年第33期60-64,共5页刘福智 
所谓“中”,就是事物的位置在相互矛盾的两端之间。“中”就是一种美。诗歌的内涵与手法都讲究“中”之美。这表现在:诗在明朗含蓄间,诗在似与不似间,诗在通与不通间,诗在有理无理间。
关键词:“中”之美 明朗含蓄 似与不似 通与不通 有理无理 
凝固的音乐和流动的建筑——浅谈艺术的组合美被引量:1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年第6期77-79,共3页刘福智 陈露 
建筑和音乐虽然分属空间艺术和时间艺术,但二者却有着内在的关联:二者都可视为某种"数理结构"。二者的美在于各自不同因素的适当组合。造就"组合美"的基本法则是:"多样统一"和"矛盾对立"。与达尔文不同,笔者认为:生物的进化,其实也是一...
关键词:建筑 音乐 艺术 组合  
诗歌的“中”之美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7年第6期84-90,共7页刘福智 左莹莹 
所谓"中",就是事物的位置在相互矛盾的两端之间,"中"就是一种美。诗歌的内涵与手法都讲究"中"之美。这表现在:诗在明朗含蓄间,诗在似与不似间,诗在通与不通间,诗在有理无理间。
关键词:“中”之美 明朗含蓄 似与不似 通与不通 有理无理 
诗人齐鲁及其新体排律
《写作》2017年第5期83-87,共5页刘福智 陈露 
面对白话诗过度散漫的形式,诗人齐鲁借鉴近体诗中的排律一体,在白话诗中首创"新体排律",为白话诗的诗体创新开辟了一条道路,为白话诗的形式美做了有益的尝试,使白话诗成为一种工整美妙读起来朗朗上口更具生命力的新诗体。齐鲁新体排律...
关键词:白话诗 近体诗排律 齐鲁新体排律 
艺术新色与感情实质——浅议诗歌写作
《写作》2017年第2期63-65,共3页刘福智 陈露 
诗歌的艺术新色,表现为新的角度、新的构思、新的语言,也就是在艺术形式上不落俗套,出于格外。诗歌的价值正在于此。不过,诗歌的根本价值还是在于内容,在于其感情实质,在于其充实的感情。
关键词:诗歌 艺术新色 感情实质 
格律诗写作也应与时俱进
《语文知识》2017年第3期94-96,共3页刘福智 方静杰 
每一种事物或概念都有其规定性,失去了必要的规定性,就会失去事物和概念本身.比如"人"这一概念,其规定性就是:"能够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这一规定性或许有些陈旧,但它基本上能将"人"和其他高等灵长类动物区别...
关键词:与时俱进 格律诗 写作 灵长类动物 高等动物 概念 事物 工具 
散文语言与诗词格律被引量:1
《写作》2016年第5期15-17,共3页刘福智 方静杰 
散文之"散",并不意味着过度"散化"的语言。诗词格律完全可以用于散文的撰写,以便创造出无与伦比的语音美感,使得散文语言有着诗词那样的声律之美和对仗之美。
关键词:散文语言 诗词格律 美感 
诗歌秩序浅议——兼评郭沫若和胡适的白话诗
《焦作大学学报》2016年第1期36-39,共4页刘福智 方静杰 
每一门艺术的特定模式和特殊规律就是它的秩序。离开了秩序,也就离开了艺术本身。诗歌的秩序则在于诗韵、诗律和对仗,古代诗人凭借这些因素创造美感,当代诗人亦然。郭沫若、胡适等人的不讲字数、不讲句数、不讲押韵、不讲平仄、不讲对...
关键词:诗韵 诗律 对仗  
诗歌秩序浅议——兼评郭沫若和胡适的白话诗
《写作》2015年第7期39-44,共6页刘福智 
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这句俗话,同样适用于艺术创造活动。 有人往往把艺术创造看作是人类理性和感情的最自由的发挥,因而耻笑模式和规律.耻笑一切束缚自由的东西。然而,艺术毕竟不是任意为之的事情,每一门艺术都有其特定的模式...
关键词:白话诗 郭沫若 艺术创造 胡适 秩序 诗歌 创造活动 人类理性 
杂文的“闲适格调”——兼评林语堂和鲁迅的杂文风格
《新闻爱好者》2015年第6期73-75,共3页刘福智 张继忠 
除战斗与批判之外,闲适格调也应容许在杂文写作中占有一席之地。这种格调具体表现为杂谈琐议和针砭讽喻。林语堂在鲁迅的匕首、投枪之外,在杂文园地里开辟出一片新天地,丰富了杂文的艺术手法,这正是其闲适格调价值之所在。
关键词:杂文 闲适格调 林语堂 鲁迅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