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河北省保定市第一医院口腔科,河北保定071000 [2]河北大学医学部,河北保定071000 [3]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口腔科,河北石家庄050011
出 处:《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4年第10期1237-1240,共4页Journal of Hebei Medical University
摘 要:涎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SACC)为较常见的恶性肿瘤,约占涎腺肿瘤的11%,发病率居涎腺癌的第2位。SACC易侵犯神经,侵袭性极强,组织类型及肿瘤生长的部位与预后密切相关[1]。SACC是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中转移率最高的肿瘤之一,转移部位以肺部最多见[2],已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对 SACC 肺转移的相关研究也日益增多,但目前尚无有效方法预测SACC患者是否发生转移。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PPAR)是一种激活的核转录因子,因它能被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因子活化而得名。PPAR家族是一类由配体激活的核转录因子,属于核激素受体超家族成员,当配体被激活时,其辅助激活因子亦被激活从而发挥作用[3]。PPAR 家族分3种亚型,PPARα、PPARβ和PPARγ。其中 PPARγ通过反阻抑作用在巨噬细胞抗炎领域作用明显[4]。现将 SACC 肺转移的临床病理特点、发生机制及肺转移的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