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朱炳春[1]
出 处:《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14年第4期279-281,共3页Journal of 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
摘 要:慢性泪囊炎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病,传统的手术方法是鼻外径路泪囊鼻腔吻合术,该手术方法是Toti在1904年首先开展,由于疗效较好,成为治疗慢性泪囊炎和鼻泪管堵塞的主要方法[1]。随着对泪囊解剖及生理的认知,国内外学者尝试经鼻途径行泪囊手术和泪道生理通道内手术,现代内镜技术的革命使之成为可能,如泪道内镜下微电钻和激光治疗泪道堵塞疾病[2]、经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经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术式避免经皮手术损伤内眦血管和韧带的弊病,无面部瘢痕,手术并发症少,同时可矫正影响泪囊造孔引流、导致手术失败的鼻腔及鼻窦疾病或解剖异常病变,临床效果良好,较鼻外泪囊鼻腔吻合术有明显的优点[3]。该手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且不断改良手术方式,逐步完善[4~9]。现收集2011年1月-2013年1月笔者医院耳鼻咽喉科经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同时通过Ritleng泪道插管引导系统行泪道及造孔处插管手术的53例(56只眼)慢性泪囊炎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如下。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