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所为而为”:从儒家心性之学到中国现代美学  被引量:4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冯学勤[1] 

机构地区:[1]杭州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院

出  处:《文艺研究》2015年第1期27-38,共12页Literature & Art Studies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现代审美功利主义思想与儒家心性文化传统关系研究"(批准号:12BZW016);浙江省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现代美学与清末儒学的思想谱系研究"(批准号:13NDJC152YB)成果

摘  要:"无所为而为"原属儒家心性之学对孟子"义利之辨"的阐释,从老子"无为无不为"演化而来,要求道德行为出自纯粹动机,成为宋明儒心性修治的核心教义。至清末民初西学东渐、国族救亡语境中,在对传统道德动机论的反思下,"无所为而为"溢出单纯的道德论域,开始阐释审美、认识等活动。20世纪20年代,受梁启超新释的影响,该说被广泛用来阐释审美和学术独立论,同时陷入意识形态论争;另外,在吴宓、傅铜等人处,"无所为而为"成为英文"disinterestedness"的对译词。20世纪30年代,朱光潜、宗白华以该说译介西方美学中的核心命题。明此流觞,可上续中国现代美学的本土学术谱系,下抵中国审美现代性之核心——审美功利主义。

关 键 词:中国现代美学 心性之学 儒家 审美功利主义 “义利之辨” 道德行为 20世纪 意识形态论 

分 类 号:B83-0[哲学宗教—美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