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崔玉卿
机构地区:[1]山西省社科院,山西太原030006
出 处:《五台山研究》2014年第4期60-63,共4页Mt Wutai Researches
摘 要:佛教戒律不杀生善巧方便处境论 杨五郎是五台山太平兴国寺的僧人,僧人就要遵守佛教戒律。佛教戒律是佛祖制订的戒条律仪,具有止恶扬善的作用,位于佛学的“三学”之首,是佛教僧团生存发展的良师益友,佛教的戒律很多,诸如五戒、八戒、十戒、沙弥戒、菩萨的三聚净戒、十重禁戒和四十八轻戒等等;不犯威仪者,有三千威仪、八万威仪等。在所有这些戒律中,不杀生是最重要的一条。不杀生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加多伽耶奥义书》,其基本意义是不自杀、不伤害他人。在佛陀时代,不杀生已成了社会和宗教共同倡导的道德伦理。佛陀继承了这一理论和实践,并赋予了佛教内涵。佛教的不杀生不仅指不杀害人类众生,也包括其他一切有情生命;不但不应该自己动手杀生,也不应该唆使他人杀生,或见杀随喜。这就是说,不杀生不仅是不损害生命,而且要爱护生命,拯救生命。这是因为,佛教认为,众生平等,无有高下,一切有情皆有佛性,都有同等的生命价值,而且人的生命一生只有一次,所以尊重他人生命权就成了人类生存的最高原则。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8.117.197.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