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共谐:民族文化认同教育形式的互补关系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田夏彪[1] 

机构地区:[1]大理学院教育科学学院,云南大理671003

出  处:《教育导刊(上半月)》2015年第2期5-8,共4页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基  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大理白族文化认同‘复合基因’的教育传承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4YJC880068)";大理学院博士科研启动费项目"文化认同与边疆民族地区农村教育价值构建研究(项目编号:KYBS201105)";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一般项目"南诏大理国时期白族教育交往的文化认同功能及其当代意义研究"(项目编号:2012K143)"

摘  要:教育是促进民族文化认同发展的重要力量,学校教育和校外"文化心理场"都有着强化学生及社会成员文化认同的教育意义,二者只有形成"共生共谐"的互补关系方能推动民族文化认同的辩证统一。学校教育与校外"文化心理场"共生共谐的内涵在于各自内部要有自觉传承民族文化的意识和行动,且在内容结构上形成整合互促之态,并借助政府、学校、社区力量的协调配合而采取多元灵活形式来展现。现实中要使这一理想得以实现,须确立"以人为本"的学校教育发展导向;增强"文化心理场"对学校教育的基础意义;营建利于"文化心理场"生长的学校和社区联动环境。

关 键 词:民族文化认同 教育 共生共谐 策略 

分 类 号:G40-055[文化科学—教育学原理]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