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王升远[1,2]
机构地区:[1]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2]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
出 处:《社会科学研究》2015年第3期188-199,共12页Social Science Research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课题"‘东方学’体系建构与中国的‘东方学’研究"(14ZDB08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课题"文化殖民与都市空间--侵华战争时期日本文化人的‘北京体验’"(12CWW013);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两个研究中心"专项课题"日本文化人在华北沦陷区的侵略活动及其涉华创作的翻译与研究"(2014ZX27);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文化殖民与都市空间--近代日本文化人的‘北京体验’"(2014M560285);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专项东北师范大学人文社科青年学术团队项目"文学;学术视域中侵华时期日本对华思想战;宣传战"(1409048)
摘 要:大正时期日本文化人北京体验中有三个显著的特点。首先,在京"支那通"影响巨大,他们彼此之间形成了紧密的人际关系网络,不仅充当了日本文化人探访中国政界、文化界精英的媒介;同时作为向导,他们又在相当程度上塑造了后来者中国观察的对象、视角和逻辑。然而由于常有"以北京代中国"之弊,受其影响,满足于体验而不求甚解的漫游者们大多满足于道听途说的知识、其涉华认知难以揭示被权威们遮蔽的中国面貌。其次,日本左翼文化人作为个体旅居北京的活动和创作,及其对日本侵华的批判或与中国左翼人士的联动等都依然是值得深入探究的课题。再次,与此相对的,此时期大部分日本来京文化人对其母国侵华缺乏自觉的反思与批判。这些热爱北京的日本文化人们似乎都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其可以在北京漫游的前提正是日本曾/正作为列强之一参与分食中国这一历史/现实状况的日甚一日,而其母国侵略中国的态势便这样被掩盖、置换、湮没了。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