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囊后肢梗死的分水岭机制探讨  被引量:7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高金立[1] 刘尖尖[1] 高蕾[1] 王俊芳[1] 黄光[1] 

机构地区:[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神经内科,北京100038

出  处:《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5年第5期304-307,共4页Chinese Journal of Nervous and Mental Diseases

摘  要:目的:探讨内囊后肢梗死可能的分水岭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9月,入住我院全部10例内囊后肢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资料。结果7例表现为偏侧面部及上下肢无力,3例表现为上下肢无力;3例表现为24h内多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例表现为5h以内达高峰,5例表现为3~5d内病情进展。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病灶部位:均在内囊后肢可见DWI高信号,其中1例可见双侧内囊后肢高信号,仅1侧肢体出现临床症状。6例在病灶侧侧脑室体后部旁,同内囊后肢相隔0.7 cm之内可见另一病灶。头部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显示均有后循环供血差表现,其中1例表现为基底动脉迂曲,1例表现为基底动脉开窗畸形伴有病灶侧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结论内囊后肢是脑血液前后循环的分水岭,椎基底动脉狭窄是内囊后肢梗死的重要原因。

关 键 词:内囊后肢梗死 分水岭脑梗死 磁共振血管成像 

分 类 号:R743.3[医药卫生—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