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罗永辉
机构地区:[1]郑州铁路运输法院
出 处:《公民与法(审判版)》2015年第6期24-26,共3页Citizen and Law
摘 要:举证期限制度是民事证据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多年来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证据制度时的重点和热点。有学者指出,举证期限制度在证据制度中“最具有制度意义、最具有颠覆性、争议最大、实施中阻力最大”。2013年的《民事诉讼法》在法律层面正式确立了该制度,今年新鲜出炉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司法解释》)用五个条文对其详加阐释。本文循着探究举证期限的价值定位、正视该制度的现实困境的路径,就新的司法解释规定在解决现实困境上的局限性进行分析,并认为解决现实困境关键不仅在于举证期限制度本身,更在制度之外。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