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刘威[1]
出 处:《社会科学战线》2015年第8期188-196,共9页Social Science Front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4CSH042)
摘 要:在普通人的生活世界中,慈善就是"好人好事"。作为一种土生土长的慈善实践形式,"好人好事"与做人、"报"、"人情"、熟人关系、"家"等本土社会因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人喜欢将"好人"、"好事"相提并论,将善行与德行挂钩。他们相信,个体经由行善("做好事")而完善道德,可以成为"好人"。虽然"好人好事"是人人皆可的寻常事物,但实际上,士、官、富、商等精英阶层都被赋予了较多的行善责任,具有强烈的精英主义取向。由于国人对"好人好事"有着严苛的道德要求,导致"好人难做"。"报应"的深层意识和"报答"的人情法则深深影响着中国人对慈善的理解。在"亲亲"等儒家文化的浸染和传统社会结构的塑造下,"好人好事"的发生呈现出差序格局的样态,即以地缘、血缘和姻缘关系为基础,由近及远、由亲到疏地展开求—助关系,最终形成同心圆波纹似的社会支持网络。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