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内科,武汉430030 [2]荆门中医院神经内科
出 处:《卒中与神经疾病》2015年第4期243-245,共3页Stroke and Nervous Diseases
摘 要:目的探讨导致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患者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选取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2011-2013年收治的421例经头颅CT检查和/或腰穿确诊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观察并记录患者每天的病情变化、年龄、性别、出血次数、血压、动脉瘤部位、动脉瘤大小、Hunt-Hess分级和Fisher分级及患者症状性血管痉挛的发生情况。对所有患者症状性血管痉挛的发生情况按年龄、性别、出血次数、血压、动脉瘤部位、动脉瘤大小,Hunt-Hess分级和Fisher分级等进行Logistic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FisherⅢ级者与工~Ⅱ级者相比症状性血管痉挛发生率明显较高(P〈0.05)、入院时临床状态不良组症状性血管痉挛发生率与良好组相比明显较高(P〈0.05),反复SAH发作组症状性血管痉挛发生率与单次SAH发作者相比明显较高(P〈0.05);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患者、不同动脉瘤治疗方式组(手术夹闭或栓塞)患者症状性血管痉挛发生率的差异均不明显(P均〉0.05)。结论可根据蛛网膜下腔积血量、入院时临床状态和SAH发生次数预测症状性血管痉挛的发生。
关 键 词: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症状性脑血管痉挛 危险因素Logistic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
分 类 号:R743.35[医药卫生—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44.254.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