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王文捷[1]
机构地区:[1]广东财经大学80后90后文学与新媒体文化研究中心
出 处:《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17-20,共4页Journal of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9BXW026);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12YJA751053)
摘 要:作为艺术与生活领域某种别有意味的心理意识,"刻奇"对于当下批评家甚至普通大众而言早不陌生。"刻奇"(Kitsch)在19世纪德国的原义,是指人们保存一些本无甚价值的垃圾破烂,如一块石头、一片羽毛作为一生中某个事件的纪念,一个原本稀松平常的物件似乎由此具有了丰富意味。[1](P270-271)而在英文中,"刻奇"意指某一本质庸俗而无艺术价值的东西,由于其中可能附丽了一些保留者期望的意义,最后意外地成为了一件特别的艺术品。“刻奇”现象无疑表征了一种艺术美学的“异化”过程,即在文学艺术领域某些作者为了投好大众,可能随意泛滥情感并造作拔高某些并元多少意义的作品,形成诸如“拙劣”“矫饰”“肤浅”“炫耀”“媚俗”“滥情”“哗众取宠”“华而不实”“俗丽”“通俗”等文艺特征。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