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80后的“刻奇”与反“刻奇”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王文捷[1] 

机构地区:[1]广东财经大学80后90后文学与新媒体文化研究中心

出  处:《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17-20,共4页Journal of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9BXW026);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12YJA751053)

摘  要:作为艺术与生活领域某种别有意味的心理意识,"刻奇"对于当下批评家甚至普通大众而言早不陌生。"刻奇"(Kitsch)在19世纪德国的原义,是指人们保存一些本无甚价值的垃圾破烂,如一块石头、一片羽毛作为一生中某个事件的纪念,一个原本稀松平常的物件似乎由此具有了丰富意味。[1](P270-271)而在英文中,"刻奇"意指某一本质庸俗而无艺术价值的东西,由于其中可能附丽了一些保留者期望的意义,最后意外地成为了一件特别的艺术品。“刻奇”现象无疑表征了一种艺术美学的“异化”过程,即在文学艺术领域某些作者为了投好大众,可能随意泛滥情感并造作拔高某些并元多少意义的作品,形成诸如“拙劣”“矫饰”“肤浅”“炫耀”“媚俗”“滥情”“哗众取宠”“华而不实”“俗丽”“通俗”等文艺特征。

关 键 词:稀松平常 心理意识 艺术价值 韩寒 张悦然 悲伤逆流成河 樱桃之远 梦里花落知多少 北京娃娃 犬儒主义 

分 类 号:I206.7[文学—中国文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