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刘素民[1]
机构地区:[1]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出 处:《哲学动态》2015年第8期67-75,共9页Philosophical Trends
摘 要:"共相问题"之所以在12世纪成为经院哲学家们关注的焦点是有着多种促成因素与理论铺垫的。在中世纪"共相之争"中,面对"先物共相"与"后物共相"的激辩和思想漏洞,经院哲学适时提出"在物共相"的主张,其理论思考与亚里士多德"从知识到本体"的知识进路的形而上学(存有学)不无关系。阿伯拉尔提出了概念论;托马斯·阿奎那则试图说明个别事物的共同存在状态即它们之中的普遍本质或一般存在,从而将阿伯拉尔的概念论转变为实在论。"在物共相"以将"共相"定位于"在物"之中的方式委婉而较有成效地平息了"共相之争"。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45